朱彤
中國化工學會國際合作部副主任
全球化工行業迎來一系列關鍵轉型與升級,其中降本增效、可持續發展、高端化學品研發、供應鏈韌性構建,成為引領行業前行的四大核心趨勢。2025年,我國化工行業有望實現持續復蘇并保持溫和增長,但企業仍需積極尋找新的市場驅動力,以在短期效益與長期發展之間尋求平衡。
隨著市場環境不斷變化與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全球化工行業迎來一系列關鍵轉型與升級,其中降本增效、可持續發展、高端化學品研發、供應鏈韌性構建,成為引領行業前行的四大核心趨勢。
近年來,我國化工行業在經歷去庫存周期后,產品的市場需求呈現逐步復蘇態勢,生產能力和生產水平穩步回升。根據2024年行業摸底、各類行業會議專家建議及筆者觀察,2025年我國化工行業有望實現持續復蘇并保持溫和增長,但企業仍需積極尋找新的市場驅動力,以在短期效益與長期發展之間尋求平衡。此外,全球宏觀經濟環境、政策變化、技術創新壁壘和地緣政治風險仍然構成行業發展的不確定性乃至挑戰。
化工行業發展四大核心趨勢
(一)降本增效成為企業長期運營管理方式
受低出生率和人口老齡化等根本性結構因素及全球經濟碎片化對全球貿易帶來的限制影響,雖然全球GDP將繼續溫和增長,但大環境整體低迷預期仍將持續,化工企業大多已制定可持續生存戰略,以適應經濟長期的低增長期。
在世界不同地區,化工企業承受的壓力有所不同。歐洲化工企業在過去兩年遭遇了通貨膨脹和高能源價格的挑戰,對企業利潤率構成直接壓力。為此,大多數公司繼續宣布了成本削減計劃,使企業支出水平與宏觀經濟保持一致。
我國化工企業擁有顯著的成本和規模集成優勢。國內化工企業積極推動產業鏈一體化布局,通過引進先進的煉油技術和工藝,將煉油和化工生產環節一體化,一方面在原油價格波動時有效降低成本壓力,另一方面也推動高附加值化工產品的開發。此外,許多企業采取了推動綠色化、智能化等手段,以求在產業鏈各環節提升運營效率、控制成本,增強盈利能力。
(二)企業向可持續發展領域布局
在全球氣候變化議題日益凸顯的背景下,各國政府為應對氣候危機,不斷強化針對化工產業的環保法規體系。在此背景下,化工企業的增長潛力與運營可持續性愈發依賴于對不斷出臺的環保政策法規的適應能力。
歐洲方面,歐盟已出臺《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并將化工行業在實現《歐盟綠色協議》目標中的核心作用置于政策議程的前列,旨在促進歐洲內部企業向綠色低碳領域的投資。在美國,《通脹消減法案(IRA)》已成為推動低碳技術、循環經濟方案的重要驅動力,隨著2025年1月特朗普出任總統,這一政策走向是否會出現調整尚存不確定性,但通過實施嚴格的環境法規以保護本土工業,已成為歐美貿易保護主義的重要舉措。為應對這一趨勢,歐美企業更多選擇依賴政策法規,注重市場激勵和碳定價機制,強調全供應鏈透明度及產業鏈上下游活動產生的間接碳排放(Scope3)降低手段。從市場上看,歐美市場對可持續產品需求強,價格接受度高,因此企業有向化學回收和生物材料定向研發和生產的空間。
我國環保法規體系的調整正為化工行業向綠色環保業務的拓展與轉型提供有力支撐。基于政府的倡導扶持和國內廣闊的市場需求,我國已經并可能持續在新能源汽車及電池領域保持全球領先地位,新增低碳能源設施(尤其是風能與太陽能)的安裝量已達歷史新高,足以滿足并超越年度電力需求的平均增長。隨著氫能、可控核聚變等清潔能源技術的不斷突破,未來石油化工行業在能源結構中的作用將更多地聚焦于化學品與新材料的生產。但是,與歐美企業發展方向相比,國內化工企業向可持續發展領域布局、技術應用仍多為追趕模式,偏重規模化生產。針對碳排放的管理偏重于對企業直接控制的排放(Scope1&2),雖然國內循環經濟需求增長仍然強勁,但鑒于客戶價格敏感度高等因素,盡管資源循環利用與碳減排已成為化工行業發展的重點方向,但國內企業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領域偏向于采用物理回收技術,化學回收技術研發和應用仍處于起步階段。
(三)高端化學品研發投入持續增加
全球化工企業在高科技、清潔能源及其他高增長、高附加值化工產品領域持續加大投資力度。根據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數據,2024年迄今,半導體與電子元件、石油與天然氣開采、建筑與結構金屬及塑料與橡膠等行業展現出顯著的增長態勢。美國化學理事會(ACC)預測,半導體(芯片)將繼續成為推動化工行業需求增長的主要動力。為此,為應對傳統化工產品市場競爭的加劇和利潤空間的壓縮,國際化工企業紛紛加大對聚合物材料、特種化學品和工程塑料等高端化工產品的研發投入,并希望進入技術壁壘較高的細分市場,從而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
我國企業身處化工大環境的演變之中,面臨高附加值化學品大部依賴進口、企業投資結構單一和原創新研發能力不足的固有頑疾,政府和行業已意識到這一挑戰,并努力推動創新型精細化工的發展,以此加以應對。目前,國內頭部化工企業相較于世界跨國公司高成本全球運營體系,能夠以較低的價格進行產品研發和服務,使得在功能涂料、高端聚烯烴材料、合成橡膠等高端化學品細分領域研發取得了領先地位。
與生物技術或軟件等高創新率行業相比,化工業的整體創新速度相對較慢。目前,全球范圍內已存在的化學品數量約為30萬種,而每年新開發的化學品僅有2000種左右,創新率僅為6‰。盡管跨國公司目前仍主導著高科技和高端化工產品的供應鏈,但我國化工企業正在通過加大研發投入、優化投資結構、吸引外資和發揮價格優勢等措施,逐步贏得市場份額,具備追趕并成為高端化學品研發領導者的潛力。
(四)應對地緣政治變化增強供銷鏈韌性
自新冠肺炎疫情尤其是俄烏沖突以來,全球化工行業面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全球能源需求波動、國際油價震蕩及日益嚴格的環境保護法規要求等多重影響,這從側面對化工企業供銷鏈的韌性和靈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2025年,全球化工企業供銷鏈仍將面臨諸多困難。俄烏沖突、中東局勢、巴拿馬運河干旱等因素,仍然可能推高石油、天然氣等上游產品價格,并對全球貿易和運輸造成成本壓力。同時,進口關稅、排放法規、地區貿易中斷等因素,則可能使部分歐美化工產品重獲來自本國和第三世界國家的客戶。為應對這些變化,歐美企業已重新審視和調整其購銷策略。
對我國化工行業而言,世界形勢的不斷變化既是挑戰也是發展機遇。一方面,國際供應鏈的不確定性仍將影響我國對原油的進口和原材料的定價體系;另一方面,國內企業仍占據國內廣大的化工市場和旺盛的化工產品需求,并可借由“一帶一路”建設開拓新興國家化工產品市場。在新能源汽車和電池等部分化工領域,已呈現出區域化趨勢。因此,我國化工企業在持續推進供應鏈一體化的同時,也應提升供銷管理的靈活性和韌性,注重本地化生產能力和區域化投資布局,更好地抵御外部干擾和變化。
2025年需要重點關注的領域
2025年仍然是國內化工企業至關重要的轉折點和機遇期。在前文趨勢觀點基礎上,我國化工企業不僅要深刻理解和適應這些變化,更要前瞻性地布局。
(一)應對宏觀經濟增速放緩—打造結合客戶需求的產品和服務體系
在化工行業中,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和市場偏好的持續變化正倒逼企業商業模式的轉型。大型頭部企業可借助資源集成和規模化效應,通過煉化一體化等方式進行降本增效。相比之下,小企業則必須轉向更加以客戶為中心的策略,跨入化工細分產品和服務賽道,以強化客戶關系、獲得定價權力來提升市場競爭力。
客戶共創不僅促進了產品的創新和差異化,還增強了與客戶的聯系,打破了傳統的單向產品開發流程,讓客戶參與到化工產品設計和改進中來,從而確保化工產品更加貼近市場需求。定制化解決方案也成為化工企業提升客戶體驗和滿意度的重要手段,好的服務有效提高客戶對企業的忠誠度,為企業長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化工企業衡量自身產品和服務的一個簡單指標是議價能力。隨著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化工產品客戶的議價能力逐漸提升。特別是在下游的成品油和化工產品市場,客戶對價格更加敏感。新能源技術的興起也進一步增強了客戶對傳統石油化工企業的議價權。因此,化工企業在制定產品和服務策略時,需要充分考慮議價能力,以此來感受市場需求的變化。
(二)布局可持續發展領域—跨學科合作
國內一些化工企業目前已有意識逐步退出已達到發展極限的業務,進而轉向正在沐浴政策紅利的儲能、材料、塑料等可持續發展領域,但也因此造成新的產業擁擠和排斥現象。未來化工行業將高度依賴學科交叉合作,化學與生物技術、材料科學、信息技術的結合將推動新產品與解決方案的研發,以應對能源短缺和綠色低碳發展等全球性挑戰。
一個熱點話題就是人工智能對化工產業的加持。隨著人工智能的迭代和進步,企業已可以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實時監督研發生產各環節數據,并以此進行主動風險預測,將企業風險應對前置,以降低企業潛在損失。此外,人工智能還大大加快了環保工藝和材料的研發速度。類似通過分析和整合大量數據探索材料和化學化合物的組合效果,人工智能正成為繼顯微鏡和論文之后,最具革命性的科技研發工具。
(三)高端化學品研發—注重新材料
從可實現性和經濟收益上考慮,在眾多化工產品的研發方向中,筆者相對看好新材料科學在短期內的發展。
智能材料在多個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潛力。例如,形狀記憶合金能夠在經歷大幅變形后恢復原狀,這一特性使其非常適合用于制造微型致動器等精密設備。德國初創公司Memetis正是利用這一原理,成功開發出超緊湊的微型致動器,為微機電系統(MEMS)等領域帶來創新。同樣,英國的SorexSensors也在智能材料領域取得顯著成果。他們通過在硅晶片上制造高靈敏度的MEMS傳感器,利用薄膜壓電材料和FBAR技術實現壓電效應。這種傳感器能夠對外界壓力或振動等刺激做出快速響應,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如環境監測、醫療設備及消費電子等。
實現凈零循環分子/材料也是當前材料科學的重要方向之一。鋼、鋁和化學品等傳統材料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往往會產生大量的廢棄物和排放物,對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因此,開發能夠循環利用的凈零循環分子/材料,對于推動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2025年,預計循環凈分子/塑料將重新受到關注,并有可能成為全球議程的前沿話題。這不僅是因為循環經濟的發展趨勢,更是因為隨著技術進步和成本降低,實現凈零循環分子的商業化應用已成為可能。
(四)應對地緣政治變化—增強國際合作
2025年世界格局、中美關系等地緣政治未知性依然嚴峻,但與其為規避風險采取保守性政策,不如從長遠戰略考慮主動增強國際合作。目前,全球化工市場正逐步轉向新興經濟體,尤其是東南亞、中東和非洲地區,正吸引著全球投資者的目光。
在這種背景下,跨國資產整合和技術引進成為化工企業增進國際合作的手段之一。通過兼并、收購或內部擴展,企業能夠逐步掌控原材料供應和產品的終端銷售渠道,從而減少對外部供應商的依賴,增強對市場供需關系的控制力。而且,通過引進和吸收全球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不僅有助于企業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還能加速行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我國大型石油石化企業已率先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業務網絡,尤其注重長遠規劃與合作,與買方簽訂長期協議,確保投資脫碳技術的穩定收入來源,為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有的企業通過并購,持續在農業科技、生物技術等領域取得新的進展和突破。近年來,通過國際合作引入化工金融服務、工程建設等相關例子不勝枚舉,國內化工企業因此實現收入來源的多元化,降低了經營風險,提高了盈利能力。
我國化工產業鏈具備良好的發展基礎和廣闊的市場空間。面對2025全球化工行業的快速變革與創新的關鍵時期,化工行業必須敏銳捕捉歷史機遇,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加強國際合作,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推動行業轉型升級,加速培育并形成新質生產力。
(責任編輯:宋玉春)
來源:《中國石化》雜志2024年第12期
|